2007年9月13日 星期四

[轉貼新聞] 朱良能:買預售屋就像跟會

朱良能:買預售屋就像跟會

【聯合晚報╱記者游智文/台北報導】 2007.09.13 03:13 pm


投資房地產,有人專攻店面,有人鎖定中古屋,創意家行銷總經理朱良能則是獨鍾北市預售屋。他把買預售屋當作是「跟會」,閒來沒事,就是逛案場,對市場的敏感度,加上兩大擇屋心法,買房雖不多,但獲利高人一等。

他的兩大心法,一是從地價判斷房價。先了解周邊最新土地標價,再換算成未來推案房價,如果現在房價低很多,他就會考慮。第二,他會選擇推案尾聲或興建中的餘屋進場,因為此時業者大多能賣就賣,較有殺價空間,漲幅更可觀。

剛入行 薪水才1萬2

朱良能今年45歲,投入房地產業已17年。他原本是職業軍人,退役後就開始賣房子,當過仲介,做過店長,還曾遠征泰國做代銷。現在除了是國內十大代銷的創意家總經理,也是創築建設總經理,而且身兼多家建設公司投資顧問。

資歷豐富,加上歷經多波市場起伏,培養出他市場敏銳度。他說,79年他剛進這一行時,薪水1萬2000元,剛好是那時的股價指數─1萬2000點,市場一片榮景,但自此以後,股市就一路下跌,到了年底,只剩3000點。

看見需求 鼓勵接案

他經歷了房市最慘澹的一段歲月,被派到基隆一處工地賣房子,幾個月時間,只接到一位來客,而且問一問就走人。還好他沒死心,登門拜訪,在門口等了四、五天,終於賣出生平第一戶。他還記得公司因此特別發給他5000元獎金。

悲慘記憶深刻,加上轉戰國外,80年初的那波房市多頭,他沒跟上。但到了92年中,當市場仍因擔心SARS捲土重來,看法悲觀之際,他看到的,卻是民眾心中那股熊熊燃起的購屋需求,他建議公司努力接案,認為有案子一定大賣。

30萬進內湖 現在行情50萬

94年,國內房價開始飆升後,朱良能陸續又投資了多間房子,和一般投資人不同的是,他除了看大環境、看題材,看規劃外,實務經驗加上專業知識,他也發展出一套獨特擇屋心法,靠此心法,他總能準確判斷區域走勢,在飆漲之前,搶先進場,買到增值更高的物件。

其一是用地價判斷房價。他舉例說,94年內湖開始起漲,房價從20多萬元一下子跳到3字頭,很多人不敢買,但他上網查詢附近土地公告標價,換算建商推案開價,光是營建成本就比現價貴上很多,於是他就買了一戶大坪數住宅。

那間房子,他並沒有賣出,購進價格一坪是30多萬,在當時也算高點,不過目前行情一坪已到50萬元,一坪就有十多萬元的差價,一戶就有數百萬元獲利。

36萬進士林 有人出價50萬

另外一個方式,則是選擇銷售尾聲或建商餘屋進場。他說,他平常就喜歡到處看案子,了解市場。有一次他逛到士林一處公園,一個推案,已經動工,但現場還留有一位銷售小姐,進去打聽,原來只剩三戶。

這個推案,預售時底價一坪就要40萬元,高樓層更貴,但可能是銷售包裝問題,有一戶高樓層遲未賣出。他打聽區域行情,每坪早已超過40萬,如果業者仍以40萬元賣給他,買到賺到,但因是最後餘戶,他買得更便宜,一坪只有36萬元。這間房子,他也沒賣掉,但目前已有人出價50萬元。

北市房價高 卻還不是最高

「從四年前進場投資預售屋,我沒有失敗經驗。」朱良能說,不僅是他,所有的投資人也都是賺,在市場買氣旺盛,房價整體上揚下,區別只在賺多和賺少,賺快和賺慢。而他認為,這樣的趨勢,仍然不變,因為目前成交速度雖放慢,但市場買氣並沒消退。

他說,從自住角度來看,現在多數民眾心中仍渴望有個更理想的居住環境,有間溫暖的家,這就是買氣。另外從投資的角度來看,油價、物價上漲,沒錢的人面臨生活壓力,有錢人也一樣有焦慮,因為錢愈來愈薄。把錢放在銀行是兩頭燒,房地產則是多數有錢人選擇的保值工具,而這是另一股買氣。

他說,這波股市熱潮會帶來更多買氣,因為一旦上萬點,很多人一定會下車,獲利了結出場,而這些錢,大部份都會流入房地產市場。「台北市房價是很高,但還不是最高點」,他說,熱錢湧入,建商會推出更精緻高級的住宅,房價還會往上揚,只要選擇正確的地段,就有獲利空間。

他的第一次 賺120萬

朱良能第一次投資房地產,門檻很低,他在饒河街夜市附近買了一間挑高套房,總價300萬元,8成貸款,自備款只要60萬元。「但60萬也不是一次就得拿出來,」他說,付訂只要12萬,簽約金是20萬元,然後就是每個月付9000多元,一直到兩年半後交屋。

朱良能說,他就當成是跟會付會錢,省一點,以後租人也划得來。但他不用煩惱出租,那棟房子賣到93年,建商已調漲到一坪32萬元,他一直等到兩年半交屋,房子賣相最好時才出售,進價一坪28萬元,賣出時是40萬元,扣掉兩年半付出的60萬元,他淨賺120萬元。

【2007/09/13 聯合晚報】@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