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7年9月17日 星期一

[轉貼] 減資利多與利空影響比較

減資利多與利空影響比較

經濟日報 記者王皓正 2007-09-17


國內上市櫃企業掀起新一波瘦身風潮,紛紛透過減資方式來進行「塑身」,如果把「買回庫藏股」比喻成「吃減肥藥」,那麼「現金減資」應該就如同「外科手術」一般。那投資人要不要參加減資?證券專家建議,應視個別不同公司的經營績效與產業前景為依歸。
以最近即將進行減資動作的聯電為例,國內外法人圈都持正面看法,認為聯電資本額縮小後,股東權益將明顯提高,對百萬股東是好事。同時,聯電近兩年已數度實施庫藏股,在減資縮小股本後,可望提高每股盈餘表現,對聯電股價有正面助益。

聯華減資 法人看好

法人強調,台股近年來所掀起的減資風潮,都讓上市櫃公司的股本變小,每股盈餘變高,股東權益報酬率也跟著提升,預期在9月底聯電再度減資之後,未來應還有上市櫃公司將會跟進。

台灣電子產業快速奔馳十幾年,大多數經營有成的公司,規模都快速變大,資本額也是從小到大,台積電與聯電突破千億,華碩、廣達、英業達、鴻海與仁寶,股本也都已達數百億,由於往昔大發員工配股,現今股本膨脹、侵蝕獲利的隱憂儼然浮現。

法人指出,「任何一個產業要維持無限的高成長,是可遇不可求的,因為一家公司股本快速擴增,一旦成長到盡頭,在股本已大幅膨脹的情況下,就會對股價產生無限大的殺傷力。」

今年較知名減資的公司包括晶華、瑞昱、光寶科等,展望年底前,聯電、電信三雄等業者也即將減資,業者現階段手頭上現金部分都不少,但股本卻又逐年擴增,使得股價步履蹣跚,不過,配合新一波的減資風潮正蓄勢起飛,也將有利未來台股行情的發展。

提升績效 改善體質

聯邦集團投資部主管簡朝諒表示,企業減資的主要目的,在於尋求企業瘦身,以取得更有效率的經營條件;由於經過多年股本膨脹,市場並沒有依同等幅度擴增,使得公司資金經營效率越來越低,此刻公司便極有可能企圖透過減資來改善公司體質,增加經營效率,或是透過減資,縮小公司規模,以改善公司經營體質,並加強財務結構,及提高每股淨值。

台新投信總經理沈文成指出,理論上,減資後公司總發行股數減少,對外流通股票跟著減少,如此市場流通籌碼自然會比較安定一些,對公司股價會比較有利。

不過,企業減資後雖然可以讓籌碼減少,但若要引領股價上揚的前提,則必須是公司經營績效不差,且產業前景亦佳,才比較會有好的結果,這也是投資人若欲參與減資,所必須考量的主要因素。

減資風盛 有利台股

相反地,假如公司所處產業市場體認獲利不高,公司經營績效亦不見起色,縱使對外流通的籌碼一再減少,股價也不太容易受到青睞,股價上漲的期待自然會受很大限制,甚至不漲反跌。

整體而言,台股近年來表現遠不如鄰近星、港、韓股市,對照國內企業獲利能力,其實並未落後上述地區。不論這一波企業減資風潮背後,其技術性操作目的為何,但若就企業良性減資調整財務結構來看,法人對此仍是投下不少贊成票。

若環視台灣重量級電子股,不少都在做減資,代表產業環境大幅改變,減資風也越吹越旺,只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,企業如要靠以往的投資擴廠來獲利,似乎越來越難。

1 則留言:

匿名 提到...

anasou.blogspot.com,1